開卷後閃耀著繽紛的霓光
那時,我前往村裡的公民館的圖書室讀書,吃晚飯的時候就會說起今天讀了這本書那本書,
於是母親就問道「那書裡都寫著什麼呀」?見我回答不上來,便顯出一副失望的模樣。
父親去世後,是母親在獨自承擔著生活的辛勞,這時她還不高興地說道:
「你是為了忘卻才去讀書的嗎」?
好一陣子沒回到這一片天空走走,感覺荒蕪了不少。生活中總覺有些事情牽絆,但也非全然的忙碌;咬著原子筆,看著電腦的幾行字,發呆十數分鐘後又全然刪除。閃爍的游標孤獨的呆在左上方角落,更顯畫面的淒涼孤單。腦袋放空太久,曾經閃過的念頭或想法好像被『立可白』滑過般,不能說不見了,但是卻不知如何尋出。
天氣已經有很大的改變,到後院整理一下小花園,初冬寒風,早已將幾個槭樹落葉掃得滿地枯黃,只剩下幾葉頑張的抵抗,但仍只得在風中無力的擺盪。或許,是還惦記著秋天的美吧!
季節變換本是天地間不變的定律,但是在意念與想像之間,就可以有不同經歷及體會。但即便是感動於晨昏朝夕的五彩變幻,但也會被一點點不知名的愁所禁錮。
填鴨教學的年代,即便是老師揮著藤條,往著手心或墊著毛巾的臀部招呼,口中還是大聲的唸著:「讀書是為你自己啊」!
我不記得當初是否真的的開悟到「為我自己唸書」,但是老師因為長時間找學生進行揮舞練習,最後還拿了幾次的羽球獎盃,這應該也算是我們的小小貢獻之一。
但是,當時的「讀書」,台語叫做(塔ㄘㄟˇ),讓小時候的我真不覺得念這些「作古的人」留下的書,有何用途!
我就像吃著「all you can eat」的buffet,在檯面上的看起來雖然種類繁多,但是要你三餐吃、下午茶也吃、宵夜也吃、肚子餓應當吃、肚子吃撐了也得再吃。好像所有的食物不在此時一次吃完,以後就沒得吃;營養不在這次吸收完,未來就會瘦骨如柴。
但是再怎麼美好的食物,有了時間的壓力,但卻沒有時間消化,腸胃無法吸收,結果也是給馬桶吃。慘的是,拉了肚子、弄壞了身子,可能還要付一筆醫藥費給醫生。這樣囫圇吞棗的讀書方式,現在回想起來還真是惡夢一場。
能夠好好地「讀書」;嗯,我比較喜歡叫「享受閱讀的樂趣」,反而是小孩開始念小學後。
「教養」永遠上父母最重視的一件事,很可惜的是,真正貫徹「教養」積極作為的、或是能夠好好享受「教養」的良好親子關係的人,似乎不多。
Sandy跟我在孩子教養的認知上,想法還算是一致。
我們沒裝第四臺,電視不當作是共進晚餐的娛樂休閒工具;孩子在家時,電視盡量不開啟;非得要看時,就是陪著孩子看公視。這對愛看電視的我,其難受程度可不亞於孩子。
Sandy也買了很多書,也在圖書館借了好多書。小孩無聊後自然會轉移注意力,當孩子看我們閱讀起來好像是很有趣的時候,那就代表孩子們已經準備打開閱讀的知識殿堂。
父母能做什麼嗎?
一句話:「什麼都別做,只要陪在孩子身旁」!
陪在孩子的身邊,或各自佔據沙發或床頭一隅,採最舒服的方式,看自己有興趣的書,共享親子閱讀的時光…
這就是生活中的小確幸!
在這樣的氛圍中,我完成了不少當初看了就頭痛、聽書名就想打呵欠、或是沒興趣的書。現在我想看蔣勳老師的「天地有大美」、以及「美的覺醒」,我想要慢慢的享受、無負擔的閱讀。
看著書櫃上還有好多好多的書,代表好多好多人費盡長時間、一生、或是好幾世紀的所集結的智慧,化成一本本隨手可取的著作。我們不用費盡太多的時間氣力,就可以窺探書中珠璣,這樣的報酬率高得嚇人。
親子作家「李偉文」在康健雜誌專欄上說,孩子們上學後,父母應該給子女三樣禮物:
第一樣禮物「生活常規的養成」
第二樣禮物「讓孩子養成喜歡看書的習慣」
第三樣禮物「領導與被領導的素養」
當我看到孩子們打開喜愛的書本,眼神專心地沈浸在句讀之間,表情有趣且多變化的。依稀之間,我似乎看到,書中閃耀著繽紛的七彩霓光,將孩子吸入虛幻的文字世界中,這廂跟「哈利波特」並肩作戰對抗「佛地魔」,那裡坐在榕樹下,聽著「林良」爺爺說著有趣的小故事。
我想,這第二樣禮物,應該是送到孩子的心坎裡了!